众所周知,阿富汗地处亚洲大陆腹地,为连接印度、中东、中亚等战略要地的交通枢纽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正因如此,历史上的许多强大国家都曾企图占据阿富汗,以阿富汗为跳板,实现其宏图霸业。20世纪70年代末,苏联为了实现染指中东的宏观战略,而向阿富汗发起了侵略战争。苏联计划现在阿富汗站稳脚跟,再以阿富汗为基地,对中东实施控制与掌握。正所谓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,阿富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而再一次成为了牺牲品。这里,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苏联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。
苏联对阿富汗政权的颠覆过程,可谓是一帆风顺。1979年12月25~27日,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,苏联正式启动了进攻阿富汗的计划。彼时,10万苏军兵分两路,一路由铁尔梅兹出发,直扑阿富汗北方屏障巴尔赫;一路由马雷出发,猛攻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。同时,苏军特种部队迅速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,对阿富汗总统阿明实施“斩首行动”。此外,潜伏在阿富汗境内的苏联克格勃也展开一系列活动,以图瓦解阿富汗的抵抗。在苏联大军里应外合的攻击之下,阿富汗难有招架之力。1980年1月初,战争开始后不久,苏军便基本占领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,推翻了阿明政权。
展开剩余77%苏联取得了初步成功,并以为战争已经胜利了,但随后的事件却让战争陷入了僵局。阿富汗政权虽被推翻,但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并没有被清除。1980年1月下旬,苏军为了巩固在阿富汗的统治,便向阿富汗抵抗力量发起了清剿行动。阿富汗全境多高原山地,各支抗苏武装依山自立,形成割据,控制着阿富汗广大农村地区。彼时,苏军虽不断进攻抵抗力量的地盘,但仍无法消灭神出鬼没的抵抗力量。抵抗力量反而还凭借地形优势,屡屡对苏军进行打击,尤其是潘杰希尔的马苏德武装,最令苏军头疼。到1985年12月,抵抗力量仍控制着阿富汗70%以上的土地,苏军全面清剿行动宣告失败。
屡屡碰壁后,苏联开始考虑新的对策。此时,阿富汗抵抗力量越来越壮大,外界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支持也越来越多,严酷的现实局面,迫使苏联想出新的解决办法。1986年1月,苏联高层计划扶植阿富汗亲苏政权,并逐步撤出苏联军队。在联络多方、进行了一场“马拉松般的谈判”后,1988年5月16日,第一批苏军撤出了阿富汗,随后苏军各部分批撤出。1989年2月15日,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,标志阿富汗战争结束。战争中,苏军共有1.5万人死亡,40多万人伤病,同时,由于苏联未能实现目标,所以为战争中的失败方。
然而问题来了,我们都知道,巅峰时期的苏联,拥有400~500万军队,以及数目更为可观的预备役力量,在兵源上并没有问题。1.5万人的损失,对于苏联全国的400万军队而言微不足道,对于占领阿富汗的10万苏军来说也无足轻重。何况,苏联还掌握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,打一场阿富汗战争绰绰有余。同时,阿富汗战区与苏联接壤,兵力补给十分方便。那么,为何苏联仍旧输掉了这场优势如此明显的战争呢?笔者认为有一点很关键,那便是:苏军的心理崩溃了。而苏军心里崩溃的原因,又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方面。
苏军心理崩溃的内部原因
首先,苏联推行的阿富汗战争,是一场非正义战争,许多苏军官兵本身就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,自然也就缺乏殊死战斗的动力。其次,苏联高层还极力对这场战争进行美化,进行众多言过其实的报道,许多苏军士兵达到阿富汗后,发现这里的情况与官方宣传存在天壤之别,自然会由期望转化为失望。再次,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模式,在战争中暴露了僵化、教条主义等弊端,其不仅阻碍了战争进程,还严重影响了苏军官兵的作战与生活。最后,阿富汗的苏军官兵多来自乌兹别克、塔吉克等中亚国家,这些地方本就与阿富汗存在千丝万缕的宗教、民族联系,自然对阿富汗抱有同情。
苏军心理崩溃的外部原因
我们从上文可得知,苏联在阿富汗打的并不顺利。虽然在战争第一阶段取得了成功,但很快就深陷泥潭。战争中,阿富汗抵抗力量采用持久战策略,拖延苏军,令苏军上下心灰意冷,正所谓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,长年劳而无果的战斗,让苏军各部都士气低落、疲惫不堪。与此同时,世界各国纷纷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,对苏联实施“心理战”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,苏联经过了长时间精心准备,最后却因阿富汗战争而遭到了数十个国家抵制,这令包括军队官兵在内的苏联社会各界都甚为沮丧。于是乎,战争的意义遭到质疑,反战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根据上述的见解,笔者个人想用一句谚语总结战争,那便是: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。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,如果交战一方在战争中处于非正义地位,那么它即便如苏军这般强大,则也难以通过武力压制住对手,而且还容易被对手使用攻心战术加以反制。
发布于:天津市